——2014年2月26日在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
鶴山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張雁威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將鶴山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劃草案提請大會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沉著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較好地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增長質量有效提高
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均衡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59億元,增長9.5%,高出計劃目標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120.93億元,增長22.1%,增速同比提高13.6個百分點;外貿出口總額23.39億美元,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39億元,增長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88億元,增長18.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9.54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76.11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1.9%和12%。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5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143元,分別增長11.6%和13%,增速處于近年較快區間。
(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大平臺建設初見成效。鶴山工業城和址山龍灣工業園成功納入江門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區多園”管理。鶴山園通過整合土地、清退低效污染企業等措施,形成了1280多畝可供招商的土地,現已引進天保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普洛斯集團電商物流等投資超億元項目。址山園成功爭取將3176畝用地規模保留下來,是我市近年來新增最大的用地規模。鶴山國際物流港加快推進60萬噸貨運站場升級擴容工作,首期500萬噸貨運站擴建工程和疏港主干道工程已獲立項,現正開展招投標設計工作;融資4.5億元,收儲土地800畝,成功引進普洛斯物流項目。
實體經濟活力增強。工業生產形勢逐漸好轉,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29.14億元,增長12.7%;利潤總額7.24億元,增長6.2%。主要支柱產業快速增長,先進制造業蓄勢待發,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牛力機械二期、飛拓展示設備、志美尼電器等項目建成投(試)產,中富電路、宇紅納米材料、德興環球電纜、雅圖化工水性涂料等項目加快建設,世運電路等4家企業進入上市實質籌備階段,古勞鎮引進中國男鞋生產基地鶴山主園區項目,高標準打造鞋業集約發展示范基地。全市新上技術改造項目37個,完成投資18億元。
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亞洲廚衛商城、堅美商業中心等大型服務業項目進展順利。鶴山廣場、穗鶴“一站式”二手車交易中心開業,完成新鶴市場和永安市場升級改造,鶴山港口岸被認定為廣東省唯一建成的進口廢塑利用基地。房地產市場保持穩定發展,鎮級市場投資增長迅猛,全市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1.6億元,增長37.8%;商品房成交額39.94億元,成交面積60.98萬平方米,分別增長9%和7.9%。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加大現代農業科技應用推廣力度,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水稻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59.8%,機耕率達到94%。扶持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農業品牌建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新增3個綠色食品、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83個專業合作社和2家農業龍頭企業,改造低產漁塘1000畝,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2.54萬畝。水稻高產示范片總面積達1.8萬畝。實現農業總產值30.8億元,增長4.6%;農村經濟總收入338.67億元,增長10%。
創新驅動能力增強。通過2013年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廣東省著名商標1個、廣東省名牌產品2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家;專利申請量870項,其中發明專利135件。在全省率先推廣“千里十萬”大功率LED路燈產業化示范項目,廣明源照明“高光效ECO30鹵鎢燈推廣應用”和致順環保“廢舊塑料破碎清晰和應用水分選成套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通過省部產學研項目驗收。
(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項目扎實推進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列入江門市重點建設的21個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21.8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12.2%。江羅高速、廣中江高速(原江番高速)、江門大道鶴山連接線、糯扎渡輸變電工程、省天然氣管網二期等國家和省重點工程進展順利,鶴山港至廣珠鐵路鶴山站公路工程加快推進,江沙公路下沉式隧道建成通車,新增農村路網35公里,110kV康田輸變電工程順利投產,實現鎮級變電站全覆蓋。完成沙坪河南岸公園、鶴山公園西側道路、元溪村排水、鶴山公園人文歷史雕塑園等一批重點市政工程,大鵬路、朗和路、新業路中東西段建成通車。西環供水主管道工程完工,實現城區環狀管網雙向供水。第二污水廠截污管道第一階段工程、新沙坪中學和鶴山一中初中部等一批民生工程項目基本按計劃完成。沙坪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一期)和共和鎮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四)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推進宜居城鄉建設。積極開展“森林圍城,樹林進城”綠色行動,造林作業面積5.27萬畝,建成4.7公里生態景觀林帶、14個林業生態“萬村綠”示范點,完成園林綠化精品工程37項,建成區綠地面積678公頃,綠化覆蓋率37.1%。完成了12條行政村村莊整治規劃編制和9條行政村的村莊整治工作,雅瑤鎮被評為江門市宜居城鎮,共和鎮榮獲廣東省嶺南名鎮稱號。
加強環境保護。加大對水資源、空氣、噪聲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抓好農業源污染減排,推廣規?;B殖場減排技術,開展河道清障專項行動,清理龍口河河障3.5公里。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禽畜養殖場、無證餐飲店進行全面治理。全市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113家,責令126家停產整治。改善城鄉生產生活環境,加快建設城鄉垃圾轉運站及垃圾收集點,新增4個鎮級垃圾轉運站,建成村級垃圾收集點1131個,建成率95.6%,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
強化節能減排。整治機動車污染,出臺“黃標車”限行措施,新增20臺綠色能源公交車。推進企業節能管理,組織18家重點用能企業編制能源審計報告,淘汰一批落后變壓器,舉行“鶴港家具行業清潔生產應用技術交流會”,推進企業自愿性清潔生產。
(五)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發展活力有效釋放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五項重點工程,抓好省社會創新項目的深化和推廣,在全市推廣“大調解”模式,鶴城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被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榮譽稱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出臺兩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錄,共清理改革事項360項。全面開通網上辦事大廳服務,38個部門667項審批事項進駐辦理業務,進駐率100%。7個鎮街完成鎮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全市138個村(居)委會均建成公共服務站,可提供80多項服務。建設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全年新增各類社會組織63個。市黨員服務中心和10個鎮級綜合黨代表工作室建成啟用。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推行村級兩委班子實績考核機制,桃源鎮三富村居家養老模式被省民政廳列為試點項目。第一批農村財務監管平臺建成投入使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平臺完成交易554宗,交易金額6984萬元,初步建成了具有鶴山特色的“一套體系、兩個平臺、鎮級代理、兩級監管”的信息化監控體系。
(六)社會事業協調共進,民生實事全面落實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完成了十項民生實事,全年民生投入12.54億元,增長21.3%。
就業和社會保障持續增強。城鎮新增就業6328人,再就業4591人,轉移就業418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為99.98%和99.8%,在江門地區率先實現城鄉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有效緩解困難群眾住院籌資壓力,一年來大病救助587人次。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從 2013年1月1日起,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標準從1246.43元/人月提高到1403.53元/人月,城鄉居?;A養老金增加10元/人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統籌基金年度內累計最高支付限額由10萬元提高到16萬元。
惠民舉措取得新成效。新開工建設公租房400套,竣工463套,分配入住626套。新建平價商店8家,發放一次性臨時價格補貼81.5萬元。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兩宗,解決45條自然村共6896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落實幫扶資金840萬元。做好異地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工作,全年有611人入戶城鎮。低保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每月分別增加40元和30元,五保供養標準由5760元/年提高到6480元/年。發放高齡津貼金660.5萬元,啟動市居家養老示范中心建設。“雙擁”工作穩步推進,撫恤補助標準不斷提高,“鶴山艦”正式入列。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全年接收社會各界捐款2000多萬元,實施了助學、助醫、助老、助困等項目,其中“慈善精神衛生門診”項目被評為廣東扶貧濟困優秀項目。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均衡發展。加快推進創建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鶴山一中(初中部)、新沙坪中學、址山中學運動場、龍口中學實驗樓、鶴城鎮三堡小學教學樓、雅瑤中學學生宿舍樓等投入使用,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高考、中考成績繼續名列江門市前茅。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城區有線電視數字整轉工作,全面實現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雅瑤鎮、共和鎮文化站被評為省特級文化站,古勞鎮、鶴城鎮文化站被評為省一級文化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療質量管理,開展“健康鶴山”行動,積極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登革熱等重大傳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新婦幼保健院基本建成,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投入使用。深入推進人口計生“雙試點”工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補助實現全覆蓋,參保人數達4074人,落實補助金額182.66萬元。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址山鎮全民健身廣場被評為“全國鄉鎮體育健身師范工程”,成功舉辦市十二屆運動會。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攻堅克難的一年,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但是,我們也清醒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主要是:外部需求不足,經濟企穩回升步伐較慢;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制造業投資不足、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導致工業增長乏力和產業結構調整艱難;民生保障工作與群眾期望仍有較大差距,等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增強發展改革意識和憂患意識,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努力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市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平穩緩慢復蘇,但依然錯綜復雜。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所釋放的改革紅利將逐步激發市場活力。同時,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還不穩固,內生增長動力有待增強。我市經濟外向度較高,與全球經濟形勢息息相關;毗鄰廣佛經濟圈,接受其產業輻射和產業對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要抓住機遇,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大轉方式調結構力度,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開創建設幸福鶴山新局面。
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我市經濟社會基礎,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建議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5%;
——人均生產總值增長8.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5%;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36.5%;
——研發經費(R&D)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1.5%;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完成江門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重大平臺建設,培育經濟增長引擎
把鶴山國際物流港、鶴山工業城和址山工業園作為全市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依托重大平臺提升經濟質量。
加快推進鶴山國際物流港建設。以世界500強、大型央企以及優質物流企業為目標,推進園區招商引資工作,嚴把準入門檻,努力引進高端物流項目。高起點修編物流港總體規劃,完善產業布局。加快推動500萬噸貨場擴建和疏港主干道項目建設,做好污水處理廠、供電、燃氣管道等配套設施規劃。加大融資力度,積極推進物流港征地收地工作。
全力做好重點園區建設。整合鶴山工業城和址山工業園資源,爭取申報成為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加快完善鶴山工業城配套基礎設施,加強園區主干道、污水處理廠、11萬伏鴻江變電站、燃氣管道及輸送站等的規劃建設,積極盤活和利用好現有土地資源,推動已簽約和在建項目加快建設。認真搞好址山工業園的發展定位研究,集思廣益,開闊視野,積極策劃,科學規劃園區發展方向、主導產業、發展路徑,爭取實現以整體項目進行開發,提高產業集聚度和發展質量。
積極搞好融資平臺建設。加快籌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探索資產管理新途徑。抓住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機遇,高度重視投融資體制創新工作,充分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產品來進行融資,努力破解發展和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重點整合運作國有資本大平臺,盤活有用資產,探索BT、BOT等融資方式推進重要基礎設施建設。
(二)狠抓實體經濟,夯實發展基礎
立足我市產業基礎、區位交通、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比較優勢,堅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放松,以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目標,主動承接珠三角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融入產業鏈分工合作,重點發展汽車零配件、精密鑄造、機電設備、裝備制造等產業。支持和鼓勵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超10億元、20億元經營規模的大型骨干企業,繼續做好扶持企業上市工作。全面加快在建生產性大項目進度,加強服務管理,切實抓深抓細抓到位,為項目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圍繞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延伸上下游產業鏈,籌劃引進更多的產業項目。做好“中國涼茶之鄉”的宣傳推廣,瞄準生物技術、新醫藥和養生保健等產業,謀劃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引導優勢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幫扶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組織實施一批傳統產業科技計劃項目,發揮政府科技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出臺促進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制度,通過以點帶面,逐漸擴大其在各個產業的服務范圍。加快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增強出口商品競爭力,擴大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鼓勵和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從傳統的OEM(貼牌加工)到ODM(委托設計生產)再到OBM(自有品牌營銷)轉型升級。年內創建2-3個省級以上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新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以省促進專業鎮轉型升級為契機,加快印刷、制鞋、五金衛浴、制傘等傳統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產業環節延伸,加快推進古勞鎮鞋業生產基地規劃建設。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互動發展,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快建設鶴山電子商務專區。
(三)著力做好“三農”工作,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中心,穩定水稻種植面積,支持畜禽規?;B殖場開展標準化改造和建設,培育一批設施完備、技術先進、質量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養殖場。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專業鎮村、農產品流通市場及農業示范園區等現代農業新載體,扶持專業合作社、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加快推進龍口花卉基地建設,扶持龍口鎮花木盆景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加強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建設,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措施,加大農業專項資金投入,以建設高標準農田和水利項目為重點,抓好沙坪聯圍泵站工程南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中小河流整治重點縣試點、共和鎮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及“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等的建設。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和加快向農村延伸,推進飲水安全、電網改造、公路建設等項目建設,規劃3年內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00公里。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建設古勞、址山兩個鎮級垃圾壓縮站,搞好11條行政村的村莊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完善農村各項管理制度,創新農村發展管理體制機制,以推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工作為突破口,完善農村集體收益分配機制,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發展環境
抓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協助和加快推進江羅高速、江番高速、江門大道等重大交通項目鶴山段的建設和江肇高速桃源出入口改造,配合按時完成糯扎渡輸變電工程和省天然氣管網二期工程鶴山段的建設,及早做好我市天然氣管網的規劃建設、營運等配套工作。積極推進彩虹站二期、昆中輸變電、鴻江輸變電等市域電力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鶴山港至廣珠鐵路、鶴山大道至過境公路、鶴山大道至鶯朗街等一批重點市政道路網絡建設。推動城區二期截污工程、第二水廠二期工程建設。
著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層次,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城市,增強城市承載力,重點做好城區路面修繕、環境綠化美化凈化、道路交通設施配套、市場升級改造、供排水設施完善、城市亂象整治等工作,加快啟動新城區文化宮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新城區帶動主城區發展,搞好新華市場、沙坪市場改造。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推廣“精細化”、“網格化”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改善人居環境。
(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宜居城鄉水平
加大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深入推進“萬村綠”、生態景觀林、“森林圍城,樹林進城”等工作,建設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村10條、生態景觀林帶20公里1100畝,創建“森林家園”3個和“美麗鄉村”示范村10條,全民義務植樹38萬株。
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管理工作,探索使用新能源汽車、限行“黃標車”、擴大清潔公共交通等舉措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完善城鎮生活污水配套管網建設,加強對污水處理廠的營運監管,確保達標排放。積極推進重點排污企業、重金屬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重點流域水污染等的防治工作,加快實施沙坪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全面鋪開河道清障工作。
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嚴格落實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責任制,認真執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確保新供用地高效利用。加強土地動態監管監控,防止形成新的閑置土地。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逐宗調查閑置土地情況,依法依規做好處置工作。
(六)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研究出臺我市相應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
加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清理力度,壓減審批事項,年內實現政府審批事項比2011年減少40%以上。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推行行政審批業務流程標準化,完善網上辦事大廳服務功能,加快各鎮街分廳建設。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職能相近單位整合歸并,建設事業單位信用體系。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規范相關制度。
深化社會治理改革。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參與社會治理,重點做好綜合執法試點、完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深化農村“三資”管理、拓展黨代表工作室職能、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等五個方面工作。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繼續完善“大調解”格局。加強流動人口綜合服務中心網格化管理,完善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制度。積極培育慈善公益、社會服務等社會組織,做好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健康發展,支持樂善社工服務中心建設。加快社工人才培養,提高社工職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餐飲食品、藥品、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信用檔案創建工作。探索科學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切實保障群眾食品藥品安全。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幸福和諧鶴山
年內財政計劃安排民生投入12.86億元繼續辦好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實現幸福共享。
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推進人力資源信息系統建設,加強與企業的信息互動,做好大學生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工作,爭取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200人,轉移就業400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50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00人。
加強社會保障工作。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一體化進程,鞏固新社保、新醫保覆蓋面,完善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與新農保的合并銜接工作。加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不斷鞏固擴大社保覆蓋面。切實維護勞動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引導企業改善用工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文關懷,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提高社會救助水平。以建設“大民政”為契機,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不斷提高農村五保供養人員、優撫對象、城鄉低保戶的保障水平。大力發展老齡服務、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抓好市敬老院改造和各鎮街老年人活動設施建設。發揮臨時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的作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認真做好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逐步推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規范發展學前教育,落實工作任務,力爭2014年創建成為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完善“農家書屋”后續管理工作,提升公共文化場所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開展更多適合群眾的免費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我市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科學制訂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做好“單獨”生二孩政策的有關銜接準備工作。
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強保障性住房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項目按時開工、按時竣工,保證質量,依法依規做好分配和管理工作。做好合成華僑農場150戶危房改造。
各位代表,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凝心聚力,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努力完成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附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