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一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爭轉型升級之先,創幸福共享之城和建設嶺南特色宜居城市的核心,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取得了顯著成效,較好地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計劃目標。
(一)經濟增長緩中趨穩
積極應對全球經濟放緩造成的經濟下行壓力,把穩增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落實“三促一幫”政策,力促全市經濟逐漸企穩回升,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合理增長。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8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4.24億元,增長16.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7.08億元,增長15.2%;農業總產值29.35億元,增長4.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95億元,增長13.3%;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增長24.1%。
(二)結構調整積極推進
一是狠抓實體經濟,夯實發展基礎。工業投資連續回升,全年有56.08億元,增長36.4%,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56.6%;登記備案的工業項目有119項,計劃投資43.45億元,分別下降7%和增長2.8%;廣明源照明、創泰科技、北豐家紡、華登高質餐具等一批項目增資擴產,巨隆鋁業、柏威皮革、皇冠制罐、匯龍涂料等一批投資較大的項目順利投產,牛力機械有限公司被列入廣東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市級經濟發展取得新進展,其中鶴山工業城通過整合資源,將共和鎮鴻江工業區劃入,形成了2000多畝連片開發的大平臺,同時積極探索以BT形式建設基礎設施,園區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新建廠房面積21.4萬平方米,引進了廣東京信電力集團、上海金匙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依斯特實業有限公司、鶴山市宇紅南方金屬納米材料孵化基地有限公司等多個大項目。
二是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較快發展,實現產值67.25億元,增長9.7%;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營銷創新等手段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年工業技術改造項目24個,計劃投資16.67億元,增長20%;有8家企業申報廣東省高成長性企業,4家企業被認定為廣東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范企業,3家企業被評為廣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企業, 60多家企業參加廣貨網上行活動,桃源鎮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制傘名鎮”稱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10家、廣東省著名商標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個;專利申請量760件,增長2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21.46億元,增長14.7%。
三是農業和農村發展形勢良好。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各級支農資金投入達6953.77萬元?,F代農業加快發展,雙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龍口花卉生產基地建設扎實推進,新增江門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個、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省級標準化示范區各1項,制定農業地方標準1項。加大以灌區改造、中小河道治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功競得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獲得資金補助4800萬元,沙坪河下游治理工程、共和鎮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雅瑤昆東灌區改造分別被納入上級有關專項建設項目。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創建集體資產管理交易平臺,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體系,目前已錄入信息23000多份,組織了154宗交易,涉及工程承發包交易額2083萬元,年租金收入211萬元,租金增幅30%,“村組賬鎮管”覆蓋面達99%以上。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313.33億元,增長10%。
四是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就瓿生Q山市北部商貿區概念性總體規劃研究及北部濱江新城重點地塊城市設計工作。鶴山廣場項目開始銷售,沙坪文明鞋材市場已現雛形。打造“山、水、林、谷”為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接待人數306.95萬人次,增長12.6%;旅游總收入19.87億元,增長17.2%。成功爭取將廣珠鐵路鶴山站的貨場設計運力由60萬噸提高到1000萬噸;鶴山國際物流港蓄勢待發,國內外一些大型物流企業已有意向進駐。
(三)三大需求增速有所回落
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增速受外界因素影響有所減緩。投資低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9.04億元,增長8.5%,其中第二產業投資56.08億元,增長36.4%;第三產業41.18億元,下降15.8%。消費增長趨緩,回落到近年較低水平,各類消費品處于逐漸降溫的態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8,上漲2.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36億元,增長11.7%;商品房銷售面積56.52萬平方米,銷售額36.64億元,分別下降6.6%和3.5%。外貿出口呈現持續乏力的態勢,出口總值21.03億美元,增長5.3%。
(四)宜居城鄉建設亮點紛呈
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其中廣珠鐵路、佛開高速擴建建成通車,廣珠貨運站110KV古勞牽引站正式投產,110KV康田輸變電工程、800KV糯扎渡換流站工程順利推進,廣東省天然氣管網二期工程鶴山段開工建設。啟動創建廣東省園林城市工作,建成林業生態“萬村綠”25條,“森林進城,森林圍城”示范村10條,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1.5萬平方米,綠道網絡不斷完善。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全面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模式,進一步提高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啟動了“一鎮一站”垃圾轉運站建設,我市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作為樣本在全省推廣,馬山垃圾填埋場被評定為廣東省一級無害化填埋場。完成11條行政村的整治規劃編制(占全市總數的69.6%),名鎮、名村、示范村、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宜居社區創建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五)節能減排和環境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完成39家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評估,組織10家企業開展自愿清潔生產審核,拆除淘汰了15萬噸水泥粉磨機組一套,預計年度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能夠完成上級下達的年度計劃。強化管理減排工作,加強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確保出水達標排放,積極推進工業源、農業源減排,加強在線監測系統運行與維護,督促現有12家涉重金屬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視頻等設備,推廣“養殖、沼氣、種植”的生態養殖模式,有5個畜禽養殖場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污染減排項目,加大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監測,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安全。
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積極挖掘用地潛力,建立處置閑置土地目標任務和考核評價機制,加大工作力度,處置盤活閑置土地5583畝,征收閑置費381萬元。
(六)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以“十項民生工程”為抓手,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全市民生投入10.34億元,增長20.8%。
1.就業崗位穩定增加。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79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914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28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9%;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4816人,轉移就業2653人。
2.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895元和9851元,分別增長13.1%和12.1%,處于近年來較高的水平,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
3.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340元和210元分別提高到每月350元和230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5220元提高到每年5760元,全市享受低保3804戶8393人,新增低保305戶685人,累計發放低保金2158.06萬元,同比增加258.53萬元,低保率2.34%。
4.困難群體生活保障力度加大。完善救助水平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確保特殊困難群眾和低保對象生活水平不下降,建設了9家平價商店,增發了兩次臨時性生活補貼,累計發放資金131.6萬元,受惠人數2.3萬人次。
5.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展順利。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按計劃新開工670套保障性住房,已有591套按期竣工,完成83戶農村困難戶危房改造。
6.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落實基層醫療單位醫改工作,10家鎮級衛生院全面執行績效工資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9大項目進展順利,累計建立居民健康檔案26萬多人(份),市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廣東省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健康鶴山”工程,為9030例農村婦女實施宮頸癌免費篩選檢查,對確診患者免費治療;實施計劃生育“惠一生”工程,將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險獎勵補助范圍從雙合擴大至宅梧、址山、共和和鶴城,受惠人數1480人。積極推進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工程。
7.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抓好新型社會保險和新型醫療保險覆蓋工作,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56萬人,參保率99.5%;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36人,參保率36.3%。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06萬人,參保率98.4%。全市有96698人參加了職工養老保險,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94.5%,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參保率76.16%。
8.公共服務加快向農村延伸。投資2063.1萬元建設農村公路42.6公里,完善農村客運站和候車亭建設, 增建9個A類候車亭,迄今全市115條行政村已建客運候車亭161個,實現了“村村有亭”的目標。
9.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認真做好教育強鎮復評和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外來人員子女就讀公辦學校入讀率100%;加快推進鶴山一中初中部、新沙坪中學建設,開辦沙坪第六小學,全年教育總投入4.47億元。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新建文化室32個、農家書屋26家,開展“豎起大拇指”文明評點和“鐵夫文化藝術周”活動,啟動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新建4所鄉村學校少年宮。
(七)社會管理創新不斷加強
我市構建“大調解”格局成為全省12個試點項目之一,被確定為省社會創新實驗基地。積極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各項試點工作,大力培育社會組織,開通江門地區首家縣級社會組織網站,全年登記成立43家社會組織,鎮級NGO孵化發展中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協會,鎮、村、村民小組三級民間維穩組織、鎮級勞動爭議調解室等成為江門首創。
(八)重點項目建設基本順利
我市列入江門市重點項目有18項,計劃總投資132.35億元,其中年度計劃投資21.92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22.97億元,年度完成率104.8%。其中15個項目已開工或建成投產,有3個項目受市場或土地等因素的影響而未動工。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在國內外多重因素的持續影響下,我市取得上述成績實屬不易,也凸現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不足,主要是:經濟外向度高,外部市場不穩定極容易波及并影響全市經濟發展;低效益、低附加值為主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調結構任務繁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重,利潤不斷下降;民生共享工程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仍有較大的距離,等等。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發展改革意識和憂患意識,努力化解各類矛盾,在新的一年努力加以改進。
二、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13年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頭一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關鍵的一年。全球經濟危機使發達經濟體遭受重創,但同時也帶來難得的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正確分析了國內外經濟形勢,作出了我國仍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抓住轉變發展方式這個關鍵,就能化挑戰為機遇,把持續健康發展的局面長期保持下去。我市經濟外向度較高,未來一段時期還將面臨經濟下行的風險,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依然較好,只要能夠抓住當前經濟危機形成的倒逼機遇,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經濟仍能保持穩定發展。結合實際情況,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建議如下:
——生產總值增長8.5%;
——人均生產總值增長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
——出口總值增長5%;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35.8%;
——研發經費(R&D)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1.2%;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4‰以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江門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新期盼,著力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力爭穩中求進;積極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幸福共享,努力開創嶺南特色宜居城市建設新格局。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一是加快培育高成長性產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做大工業“增量”,通過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新裝備制造和新醫藥等五大產業為重點,力促已經簽約的項目加快建設,確保包括本邦電器、牛力機械二期、弘華實業、飛拓展示、志美尼電器等項目年內建成投產。狠抓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做強“存量”,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確實有擴大生產意向的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土地指標等資源優先向其傾斜,確保法羅力電器、廣明源照明、華迅化工等增資擴產項目順利進行。
二是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把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素,大力推進技術改造、研發設計、品牌提升、渠道開拓和產業鏈條整合,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走上創新型、效益型、集約型發展道路,加快謀劃龍口鞋業生產基地的規劃建設。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互動發展,發揮政府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從加工型向自主研發、自有品牌轉變,年內創建多個省級以上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
三是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立足長遠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認真執行《鶴山市工業項目用地準入及后續管理暫行辦法》,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強化節能、環保、安全和土地效益等指標約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是抓好重點園區建設。將清潔能源產業園項目作為我市頭號工程,舉全市之力加快推動項目順利建設。鶴山物流港要以廣珠鐵路開通為契機,盡快啟動園區建設前期工作,制定征地拆遷方案,落實BT融資項目和在談有投資意向的企業落地。鶴山工業城要完善自我發展機制,督促幫扶企業按時建成投產,爭取條件啟動BT融資項目建設。江沙工業走廊先進制造業基地雅瑤園區繼續謀劃拓展空間,明確產業定位,重點規劃發展與美的、康師傅、海信等大項目相配套的產業。
五是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發揮我市交通、區位、環境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面向廣佛都市圈的商務、旅游、飲食、文化等特色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以鶴山國際物流港為大平臺,加強對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的專項招商,重點發展倉儲物流、國際貨運代理及第三方物流服務等高端物流項目。抓好重大服務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新濠畔國際鞋材皮革五金采購中心、址山衛浴五金商貿城建設。
六是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認真落實各級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切實幫扶企業渡難關,搭建政、銀、企互動平臺,引導銀信部門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完善信用擔保、貸款貼息等支持機制,做好優質企業上市前期輔導工作。積極引導和幫扶外向型企業,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完善利用外資優惠政策和外貿發展資金實施方案,支持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和研發創新,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培育企業自主品牌。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鞏固“三農”發展基礎
抓好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綠色、安全、高效的農產品,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完善“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機制,扶持專業合作社、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為突破口,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依靠科技促進農民增收,推廣規?;?、生態與健康的養殖模式。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業和水利重點項目為抓手,抓好沙坪聯圍泵站工程南渠、沙坪河下游改造整治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中小河流整治重點縣試點、共和鎮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及有關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規劃建設古勞、址山兩個鎮級垃圾壓縮站,搞好11條行政村的村莊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升級改造農村客運站亭,做好農村電網改造工作。完善農村各項管理制度,探索和創新農村發展管理體制機制,使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三)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工作,落實目標責任制,抓好各鎮街和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和獎懲制度,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完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抓好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加強對污水處理廠的營運監管,力促各項指標達標排放,積極推進重點排污企業、重金屬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繼續推進“萬村綠”、生態景觀林、“森林進城,森林圍城”等工作,計劃建設生態景觀林帶3.8公里228畝,建設10條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村。
(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構筑幸福和諧新格局
完善民生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堅持把民生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氣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市財政今年計劃安排民生投入11.55億元,重點投向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就業等領域,讓人民群眾實現幸福共享。
一是認真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就業援助政策,加強與各工業園區及重點企業的信息互動,引導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加快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一體化進程,鞏固和提高新社保和新醫保的覆蓋面,完善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與新農保的合并銜接工作,加強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切實維護勞動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引導企業改善用工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人文關懷,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二是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水平。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規范化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城鄉低保、優撫對象的補助標準和農村五保的供養水平。繼續抓好“三打兩建”工作,加強市場價格監控,規范市場秩序,完善臨時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抓好市敬老院和基層老年人活動設施建設。
三是扎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強保障性住房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項目按時開工、按時竣工,保證質量,依法依規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工作,完成100戶農村危房改造。
(五)全面加強社會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依法保障教育經費“三個增長”,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提高職業教育與現代產業發展的對接能力,抓好成人教育和學前教育,完善鶴山一中初中部、新沙坪中學配套設施,確保今年秋季順利招生。
二是加大醫藥衛生改革力度。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以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制度等綜合改革。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落實計劃生育惠民政策,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補助覆蓋至各鎮街。
三是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站水平,年內80%以上的文化站創建成為一級以上文化站,計劃在農村放映電影1344場,確保每村都能看上電影,繼續搞好流動書香車送書下鄉活動。加大創建廣東省文明城市的力度,夯實創建基礎。
四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營造全社會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良好氛圍,加快建立市、鎮街、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處平臺,積極穩妥引導各種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治理結構。
(六)加強重點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是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今年計劃安排列入江門市的重點項目20個,計劃總投資54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3.42億元。要積極推動已經辦妥手續的項目加快建設,切實保障現代產業、重要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落實監督檢查、跟蹤服務、制度保障等機制,努力解決重點項目建設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各項工作,積極推進江羅高速、佛開高速陳山出入口改造、800KV糯扎渡直流輸變電工程和廣東省天然氣管網二期鶴山段等工程的建設,加快謀劃我市天然氣管網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等事宜。積極爭取新城市中心區和濱江新區動工建設,繼續搞好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城區重點市政道路網絡建設,緩解交通壓力。
各位代表,201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努力實現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附件:
相關稿件: